“重质油高效转化的绿色化学与工程”创新团队
发布时间: 2014-05-05  作者:  浏览次数: 1

  

瞄准现实需要进行创新

——记“重质油高效转化的绿色化学与工程”创新团队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4

2007年,我校“重质油高效转化的绿色化学与工程”创新团队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这是我校首个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的创新团队。2011612,该团队顺利通过教育部组织有关专家的验收,通过5年的建设,“重质油高效转化的绿色化学与工程”创新团队完成团队建设任务,达到预期目标,取得了优秀的科研成绩。

   “重质油高效转化的绿色化学与工程”创新团队以化学化工学院刘晨光教授为带头人,主要成员包括阙国和、山红红、张贵才、杨朝合等,创新团队依托学校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博士点学科,该学科拥有化学工艺国家级重点学科、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油气加工新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催化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重质油加工重点实验室等,以重质油化学、新材料合成、过程强化研究为基础,通过对重质油结构和转化机理的新认识、催化剂制备和过程强化方法的创新,成功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质油高效清洁加工新技术,实现节约资源、降低污染物排放的目标。重点研究方向包括重质油高效转化的绿色化学基础、催化剂制备理论与方法、重质油高效转化工程研究与技术、重质油及其组分的高附加值产品开发等。   

具有创新和探索精神的团队人才队伍

“重质油高效转化的绿色化学与工程”创新团队是一支结构合理、团结协作、勇于开拓、创新能力强的优秀科研团队。团队成员学历层次高、知识结构合理,业务水平高、创新能力强,具备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研究实力。团队内部通过资源整合和建设分析测试仪器平台、中试放大平台,实现了设备和资源共享。团队在科研中,注重结合生产实践进行创新,尤其是结合我国能源战略和石油资源深加工技术的迫切需要,积极开展重质油深度转化技术和清洁油品生产技术研究,在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及人才培养等方面更加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团队的整体实力,努力将本团队建设成为国内本学科领域最具代表性、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一支学术劲旅。

2007年以来,团队新增团队成员23人,有15人晋升高级职称,并有2人获选山东省杰青,3人入选教育部“教育部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培养博士研究生80余人,硕士研究生440余人,并有2人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

团队带头人刘晨光教授学术造诣高、组织协调能力强、乐于奉献、勇于创新,有很强的凝聚力和人格魅力。自1999年以来,他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973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重点研究和技术开发项目16项,取得了一批有重大影响的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成果,并且通过科研中试和工业应用把这些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刘晨光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开展教学科研工作,19946月被破格晋升教授,1995年被选拔为石油天然气总公司首批“跨世纪学术带头人”,1999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才,2002年获教育部“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该团队取得了突出的科研成绩,建成了良好科研条件,具备很大的创新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教育部专家组认为团队建设达到优秀水平,建议教育部进一步加强对团队的支持,以便进一步加强团队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的深度,不断提升团队的学术和社会声誉。

现实需要引导科研创新

石油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随着石油炼制与化工工业的不断发展,世界对石油加工新技术的需求更加迫切,同时,石油炼制与化工工业所受到的主观和客观约束条件也越来越复杂,甚至面临着严峻的技术挑战。一方面,容易加工和利用的轻质原油资源日益减少,重质油的产量和加工量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加工和利用的原油60%以上属于重质原油,其中,大于350的重质馏分接近70%。提高重油加工深度是加强资源综合利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大需求。随着世界可供石油资源的重质化和石油产品需求的清洁化,按照我国目前的原油加工状况估算,我国每年有约2亿吨的重质原料需要深度加工,深度加工技术的水平直接影响到炼油化工企业的经济效益、石油产品的质量及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按我国目前重油的实际加工量为2亿吨/年计算,若能使重油转化率提高24个百分点,则可以节约400800万吨原油/年,相当于一个大型油田的产量。

“重质油高效转化的绿色化学与工程”创新团队以重质油结构与反应化学理论研究、原油胶体与界面化学基础研究、催化新材料和新型催化剂的研究、重质油高效转化新工艺的开发为主要研究内容。以重质油化学、新材料合成、过程强化研究为基础,通过对重质油结构和转化机理的新认识、催化剂制备和过程强化方法的创新,开发成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质油高效清洁加工新技术,实现节约资源、降低污染物排放的目标。

通过深入研究重质油及其组分的组成、结构和反应性能,设计和研制了系列催化性能更加优越的催化材料和催化剂,研究和设计了系列适于重质油转化的催化反应器并优化反应工艺参数,开发出的重质油高效转化和清洁利用的新技术和新工艺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及社会经济效益。团队着眼于石油化学与石油炼制工程领域,以“重质油的高效转化和清洁利用研究”为创新方向,充分发挥本团队已有的研究优势,采用先进的分析仪器、实验手段和工程模拟方法,综合研究和利用重质油和非烃组分的组成、结构等信息资料,深入探讨了重质油各组份的热反应、催化裂化反应和加氢反应行为与控制机理,设计和合成了适于重质油和非烃组分化学转化的、具有梯度孔结构和适宜催化活性的新型催化材料和催化剂,并通过催化反应工程研究和模拟,设计和建立了与重质油原料和新型催化剂相适应的催化反应装置,达到了提高重质油转化率和高附加值产物产率,并获得清洁的石油炼制和化工产品的目标。同时,通过与化学、材料学、计算机和石油工程学科的交叉研究,增强了石油组分结构与反应模拟、催化新材料设计、催化反应工程模拟与工艺开发的关键技术基础,紧跟化学工程与技术的国际前沿。通过三年的研究与创新,进一步完善了石油化学理论体系,为重质油的高效转化和清洁利用的新型催化剂的研制和新工艺技术的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工业部门制定有关油气资源加工利用规划提供支持,其中部分成果获得应用。“重质油高效转化的绿色化学与工程”研究团队瞄准国际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的发展前沿,结合我国石油炼制与化工工业的迫切需求,在重质油结构与反应化学理论研究、重油胶体与界面化学基础研究、催化新材料和新型催化剂的研究和重质油高效转化新工艺的开发等方向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社会经济效益双丰收

近年来,“重质油高效转化的绿色化学与工程” 创新团队瞄准国际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的发展趋势,结合我国石油炼制与化工工业的迫切需求,在重质油结构与反应化学理论研究、原油胶体与界面化学基础研究、催化新材料和新型催化剂的研究和重质油高效转化新工艺的开发等方向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自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之日,截止20116月顺利通过教育部验收,该创新团队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及国家重点攻关等课题10余项,省部级重点研究课题70余项。“提高轻质油品收率的两段提升管催化裂化新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与教学奖励6 项。发表学术论文近300篇,其中被SCI收录99篇,被EI收录111篇。获得授权专利21项,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8部,培博士研究生80余人,硕士研究生440余人。在“重质油化学、催化新材料与催化剂、重油转化工艺与工程”等方面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形成了“提高轻质油品收率的两段提升管催化裂化新技术”、“两段提升管催化裂解多产丙烯技术”、“国IV标准清洁柴油加氢精制催化剂及工艺技术”和“延迟焦化反应历程调控技术”等标志性的工业应用科技成果,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达40亿元。

版权所有: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学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地址: 青岛市黄岛区长江西路66号    邮编:266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