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层深处寻宝人
——记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油气地质与勘探”山东省优秀创新团队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4月
石油被深深地埋在地下,如何探究地下复杂的地形特征进而掌握油气蕴藏的规律,是地质勘探界的主攻方向。
多年来,“油气地质与勘探”创新团队紧紧围绕我国复杂油气藏勘探中的关键问题开展科研攻关,先后在油气储层地质与预测、油气藏形成与分布、油气资源探测方法与技术、油气藏描述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部分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近5年来,“油气地质与勘探”创新团队先后承担国家“973”项目、“863”项目、国家科技攻关、自然基金和企事业重大委托项目等60余项。利用他们的研究成果,累计产生经济效益逾10亿元;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山东省、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等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10余项。
为国家需要而存在
石油与天然气是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随着社会发展及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对油气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世界各国都对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极为重视。随着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油气资源需求量的快速增加,以及国内主要油气田稳产难度的加大,我国油气资源供应将在今后较长时间内处于紧张状态。
根据这一形势,国家已经把油气资源与粮食、水资源一同列为影响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战略资源,并开始实施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
2003年,国家正式启动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油气战略研究,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同志主持会议并听取了中国工程院课题研究组的汇报。温家宝指出,“石油天然气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关系国家安全。”
“油气地质与勘探”创新团队带头人——查明教授当时是中国工程院“中国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研究”课题组成员。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作为石油类综合性大学,在石油勘探开发方面具有明显的理论优势和特色,形成了一批老中青相结合的研究队伍,针对我国复杂油气藏勘探和开发中的一些关键问题。学校于1995年开始组建一支主要由石油地质、构造地质、沉积地质、储层地质、地球物理等专业领域中青年教授、博士组成的“油气地质与勘探”创新团队,通过承担国家、省部级等科技攻关课题和油田企业的重大项目,联合开展石油和天然气成藏与探测的基础理论及应用等方面的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应用的研究。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胜利油田为代表的我国东部大部分陆相含油气盆地已进入了中等或高等勘探程度阶段,随着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大型整装构造油气藏发现的机率变小,而随着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对油气资源的需求逐渐增大,如何寻找更多的油气资源满足国家能源战略需要?因此需要进行油气地质与勘探的理论创新和技术攻关,并以此为基础,寻找更多的战略接替阵地是当务之急。石油地质学家们把目标落在了“隐蔽油气藏”上,隐蔽油气藏的勘探变得日趋重要,其将是“稳定东部”石油资源战略实施的重要保障。
陆相断陷盆地的复杂性,决定了隐蔽油气藏是成熟探区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然而国内外原有的理论和技术远不能解决陆相盆地隐蔽油气藏勘探的基本问题。为此,“油气地质与勘探”创新团队等与胜利油田开展联合攻关,并针对隐蔽油气藏的成藏理论和勘探技术中关键问题,在2000年与胜利油田签订了“济阳坳陷下第三系沉积体系与油气运聚机理研究”的联合攻关课题,对隐蔽油气藏形成机制进行了系统、深入的联合攻关,以胜利油田陆相含油气盆地为基础,研究并形成能引领新世纪隐蔽油气藏勘探的理论体系。
针对陆相盆地隐蔽油气藏勘探存在的一系列世界级难题,“油气地质与勘探”创新团队组织了石油地质学、构造地质学、沉积地质学、储层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等多学科教授、副教授、研究生等100余人进行联合攻关,完成了巨大的工作量,取得了多项理论体系和技术难题的突破,形成了具有我国陆相湖盆特色的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体系,解决了制约隐蔽油气藏勘探成效的瓶颈问题。1996年至2003年,胜利油田主体探区以隐蔽油气藏为主要目的层的井882口,探井成功率达75%,较以前提高了20%,累计探明隐蔽油气藏储量6.46亿吨,仅2001年至2003年间胜利油田新建产能区块就累计生产原油1025万吨,利润达52亿元。为我国“稳定东部”的油气资源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及勘探领域,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此,由胜利油田和中国石油大学共同承担的“陆相断陷盆地隐蔽油气藏形成机制与勘探”于200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通过联合攻关,“油气地质与勘探”创新团队与胜利油田等企业联合承担的多项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山东省科技进步奖,如“大、中型油气田成藏定量模式研究”获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陆相湖盆层序地层学研究及其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获得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含油气盆地不整合结构及其控藏机理研究与应用”获得2013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创新团队带头人、骨干等先后在《Journal of Petroleum Geology》、《Front. Earth Sci.》、《石油学报》、AAPG年会等国内外知名刊物、学术会议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40余篇,其中国外学术刊物8篇,SCI收录24篇,EI收录80篇,出版学术专著、教材12部。近5年来,创新团队培养的博士生、硕士生达到240人,研究生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被SCI、EI收录达30余篇,多篇博士、硕士研究生论文被评为山东省优秀论文。并与中国科学院联合为油田企业培养博士研究生,积极响应国家“产学研相结合”科技发展战略,每年为油田企业培养了大量科技人员。同时,创新团队骨干教师重视教书育人工作,先后出资设立了“教授奖学金”和“地质学奖学金”,奖励成绩优异的贫困学生。
在“油气地质与勘探”创新团队优良的创业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创新精神的指引下,又与胜利油田开展了新一轮的联合攻关,针对胜利油区天然气资源相对紧缺的局面,“十一五”期间又承担了“济阳探区中浅层天然气勘探研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通过攻关,胜利油田深层天然气勘探近几年不断取得突破,如近期部署的新利深1井在4271.21至4374米进行裸眼中途测试时,获得日产128.6立方米原油和25万立方米天然气的高产工业油气流,该井是胜利油田勘探史上单井日出气量最高的探井。
为人民利益而奉献
“他们远离亲人,不远千里来到克拉玛依,与我们的研究人员一起加班加点、废寝忘食地工作,为油气田的发现、为新增储量做出了贡献,并在合作中建立了兄弟般的友谊……愿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在更多的领域保持长久、持续的合作。”2007年“五一”前夕,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收到了来自新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的一封感谢信。信中对团队在与新疆油田的合作项目中,表现出的敬业、奉献精神和科学、认真态度给予高度评价。
“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新时期铁人精神,根据国家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需求,解决油气勘探理论和技术难题,是我们新一代石油科技工作者的神圣使命。”谈起创新团队,“油气地质与勘探”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副校长查明教授说。
近年来,他们的足迹遍布国内主要油气田企业。这些油气田企业大多地处荒凉的沙漠荒滩,生产、生活条件相当艰苦,面对这些困难,“油气地质与勘探”创新团队的成员没有一个退缩。
“石油工人能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我们也能。”在新疆油田,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团队成员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和石油工人同吃同住,刚从内地去的队员很多人不适应,以至于出现脱水等症状,但没有一个人退出,他们顽强的作风令当地石油工人竖起了大拇指:“知识分子当工人用,石油大学的教授们厉害,佩服佩服。”
“除了正常的教学和其他科研任务,我们团队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留给了野外,风餐露宿那是家常便饭,但没有一个人喊苦喊累。”创新团队成员蒋有录教授说。
团队长期在野外勘探、大漠探宝。再现了石油工业的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科学攻关精神。
林承焰教授,为了发现我国东西部原油递减之谜,和伙伴们翻遍了国内外关于剩余油分布的研究资料。为获取最原始的资料,每年他都要利用暑假时间,看上几千米的岩心,跑遍了炎热的南方和寒冷的北疆。1995年,胜利油田开始大规模寻找剩余油。林承焰利用暑假时间,跑到人烟稀少、环境恶劣的孤岛油田现场观察岩心,为取得胜利油田原油分布的最原始资料,林承焰在孤岛与蚊子“共处”了半个月,在这半个月里,午饭常常因为忘记而“省略”。
印兴耀教授是一个对工作极度认真、对科研一丝不苟、对自己从不在意的人。他的眼里只有工作。用他自己的话说:“我要么在课堂上,要么在办公室,要么就在出差的路上。”学院有的老师晚上加班到深夜,离开勘探馆时看到他办公室或者实验室里的灯还亮着,到第二天一早上班时发现他早早地又来到了办公室。
创新团队中科技研究人员在团队负责人的领导下,针对我国复杂油气藏勘探和开发中的一些关键问题,与多个油田开展联合攻关,他们的身影遍布东北部辽河油田,西部新疆油田、青海油田,东部的胜利油田、华北油田……
在与新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的合作项目“准噶尔盆地乌—夏断裂带精细勘探潜力研究”中,团队承担了基础研究和目标部署两方面的任务。在第一年的工作中,学校相关部门和科研人员克服重重困难,发扬学校“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校风,常年坚守在油田科研一线,做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工作,为2007年井位的部署提供了重要依据,为勘探目标选择打下良好基础。2008年在工区内实施钻探的9口探井中有7口井获得工业油流,新增控制储量2002万吨,新增预测储量7387万吨。
多年来,该团队创造的成果不胜枚举。他们用青春和心血探寻着祖国的宝藏,取得了一系列优秀成果:陆相湖盆层序地层学及其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大、中型油气田成藏定量模式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陆相断陷盆地隐蔽油气藏形成机制与勘探,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陆相湖盆层序地层学及其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济阳坳陷下第三系油气运聚成藏与挖潜勘探,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含油气盆地不整合结构及其控藏机理研究与应用,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为社会进步而拼搏
2008年以来,这个团队继续以国家重点学科为依托,以中国石油大学“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与转化创新平台”、“211工程”建设为机遇,形成了一支结构更加合理、创新性强、团结协作,且在油气地质基础理论与探测技术达到国内一流的研究团体,他们要力争在油气资源勘探理论与探测技术等方面取得原创性研究成果,研究水平和创新性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面向油气资源国家发展战略,解决复杂油气藏勘探和开发中重大技术难点,争取在科研成果应用中取得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创新团队将借助于国家项目,继续在油气藏形成与分布、油气储层地质与预测、油气资源探测方法与技术、复杂油气藏描述与剩余油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
创新团队将继续发扬石油人的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创业精神,发挥石油大学的学科优势、勇于创新的团队精神。与油田企业加强合作,继续在油气藏形成与分布、油气储层地质与预测、油气资源探测方法与技术、复杂油气藏描述与剩余油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为我国的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
他们说,要力争尽快晋升到国家级创新团队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