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科技创新工作紧紧围绕“建设国内著名、石油学科国际一流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经费、高层次项目获取、市场开拓、科研产出及成果奖励、学术交流等方面均实现较大突破,科技创新水平明显提升,科技创新实力不断增强,为服务“一蓝一黄”国家战略、石油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数量提升实力
“十二五”期间,学校共承担科研项目7287项,到位科研经费超过28亿元。完成科研项目500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75项,发表论文中三大检索系统收录5346篇,其中SCI收录1787篇、EI收录2895篇,获授权专利2146项,举办国际和全国学术会议112场次,其中国际学术会议30场次。在建上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等62个。
与“十一五”相比,“十二五”各项科研指标得到快速发展,学校科技创新实力显著增强。科研经费增加16亿元,增幅达144%,其中纵向科研经费增加3.65亿元,增幅为67.6%,横向科研经费增加13亿余元,增幅213%。国家级科研项目增加351项,比“十一五”增加1.21倍,其中国家基金项目增加362项,增幅近2.8倍,省部级基金增加246项,增加近1倍。上级重点研究机构增加34个。新增3个山东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增加5项,增加近3%,其中国家级奖励与“十一五”持平;省部级奖励增加5项,增幅为3.1%。授权专利增加2033项,增幅近18倍。发表高水平科技论文增加3224篇,增长1.5倍,其中SCI增加1039篇,增长近1.4倍;EI增加1878篇,增长1.8倍;ISTP增加307篇,增长近86%。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增加11场次,举办全国学术会议增加32场次。
“十二五”期间,学校大力倡导“内涵式发展”,科技奖励由“十一五”期间以科技进步奖为主,逐步发展为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专利奖多元发展,获奖渠道进一步拓宽。“十二五”期间,学校共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62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奖7项,2011年度获得山东省唯一一项自然科学一等奖,2014年度首次获得山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一项;获授权专利2146件,是“十一五”授权专利总量的10.1倍,其中授权发明专利733件,授权发明专利年增长率连续四年超过50%;授权专利质量进一步提升,4件发明专利获中国专利优秀奖,2人获得山东省齐鲁巾帼发明家称号;登记软件著作权243项,是“十一五”登记总量的5.3倍;发表高水平论文中被三大检索系统收录是“十一五”总量的2.5倍,ESI高被引论文20篇、热点论文1篇。
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总经费从“十一五”期间累计2982.39万元,增长到“十二五”期间累计5795.58万元,国家级科研项目取得突破,共获批1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由“十一五”期间的34项,上升到“十二五”期间的104项,翻了两番。共有13项成果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54项成果获得各类厅局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分别比“十一五”期间增长了44%和46%。伴随着科研成果获奖数量和级别逐步提高,科研成果水平和影响力度不断提高,科研成果的社会服务能力和咨政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将CSSCI论文纳入奖励范围,促使我校CSSCI论文数量快速稳步增长,“十二五”期间共发表310篇,由2010年的27篇,上升到2015年的78篇,增长率达到189%。
质量展示水平
经过长期努力,尤其是“十二五”期间的建设,学校已在油藏描述、隐蔽油气藏与剩余油、复杂地质油气资源勘探、难开采油气田开发、复杂油气藏开发、复杂地质环境油气井工程、高压水射流、提高采收率、油气钻采新理论和技术、天然气水合物开采理论和方法、两段提升管、重油加氢、新型功能材料、油气安全与环境、海洋石油工程、生物工程等10多个研究领域形成研究特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学校整体科研能力得到加强,已具备承担国家和企业技术关键重大综合性研究任务的实力。
“十二五”期间,我校在承担国家级别的重大项目和基础性研究方面有较大突破,凸显了学校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水平。共承担省部级以上纵向科研项目949项,比“十一五”增加471项,增加近1倍。承担国家863、97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油气重大专项等国家层面的项目147项;其中牵头承担“973”计划项目1项、创新方法工作专项项目1项、“863”青年科学家专题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基金项目数量大幅提升,与“十一五”相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年均增加70余项,增幅超过2.7倍;其中重点类项目9项,重大项目课题1项。省部级基金项目年均增加近50项,增幅近100%。
“十二五”期间,科技创新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得到很大加强,新获批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分室,1个国家能源研发中心分中心、2个山东省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山东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1个山东省教育厅研究中心、5个中石油重点实验室分室、3个青岛市重点实验室、2个青岛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青岛市工程研究中心、5个青岛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个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重点实验室和3个山东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
“十二五”以来,基础研究和原创性研究能力明显提高。学校采取一系列措施稳定了一批基础研究队伍,加大了基础研究投入力度,鼓励科研人员甘于坐冷板凳,始终如一的做好基础研究工作,以利于原始性的科技创新和培育研发后劲。借助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学校继续实施自主创新科研计划,“十二五”期间共争取资金8358万元。为统筹兼顾,突出优势和特色,考虑学校学科发展布局,明确重点领域和优先发展方向,自主创新科研计划项目设置了青年基金、科技专项、研究生创新基金等类别。2013年以来,为进一步提高基本科研业务费使用效益,鼓励学科交叉协同、强化重大项目培育、促进创新平台和优秀团队形成,学校扩展了科技专项类项目的资助范围,设置了跨学科交叉研究项目、重大科研项目培育计划和科研创新团队建设计划。“十二五”期间,该计划共资助青年教师930余人次、研究生640余人次,资助科技专项项目210余项。通过自主创新科研计划的实施,我校基础研究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服务彰显担当
“十二五”期间,学校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服务“一蓝一黄”国家战略、石油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注重社会化服务功能,不断提升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学校不断拓展科研渠道,加大与油田、地方的科技合作力度,稳定东部,扩大西部,密切与地方的科技合作,重视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工作。进一步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的科研合作交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通过加强与江苏省、东营市、青岛市、烟台市、盘锦市、濮阳市、克拉玛依市、淄博市、日照市、威海市等省市的沟通,建立了长期科研合作关系。横向科研方面,“十二五”以来共签订技术合同5325项,涉及合同金额22亿余元。累计登记各类技术合同2255项,到位横向科研经费达19.09亿元。
科学技术研究院秉持“厚重科学、务实创新”的建院理念,不断探索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工程化的新模式,着力推进学校科学研究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取得显著成效。十二五期间,已建成中华环保联合会环境与资源研究院等6个省部级研究机构和中加环境污染治理合作研究中心等共建研究机构,初步形成研究机构的集群化发展态势。校企共建研究机构群充分发挥科技信息共享、资源共享、人才集聚、协同创新的平台优势,十二五期间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级重大专项3项、省部级重大专项7项,横向各类课题400余项,年均到位科研经费5000余万元。国家授权专利共23个,有4项成果国际领先,9项成果国际先进水平,40多项成果在相关企业实现产业化。先后有“碳酸盐岩油气藏转向酸压技术与工业化应用”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高效原油降解素研发与工业应用”等6项目获省部级奖励。
国家大学科技园以服务学校科技发展、促进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发挥学校人才及科研优势,依托国家大学科技园技术优势平台,打造集项目研发、技术成果转化、高技术企业培育于一体的产学研合作创新基地。经过十二五建设,东营园区已建成以胜利工业园、动力谷为载体的较为完善的大学科技园区,园区年产值近1000亿元;克拉玛依国家大学科技园实现实体化运作,学校与克拉玛依政府和当地企业联合组建的中石大(新疆)研究院股份公司稳步运行。青岛园区建设在学校和地方政府大力支持下,取得突破性进展,以中石大大学科技园有限公司和青岛中石大科技创业有限公司为载体,先后获得“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青岛市国际技术合作基地”“青岛市合同登记点”“青岛市技术转移中心”“青岛市知识产权代理机构”“青岛市技术成果评价机构”“黄岛区十大创客空间”等资质和平台。同时青岛园区新能源创新园、教育创新园的发展用地已经落实,目前进入紧张的规划建设阶段,必将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经过“十二五”建设国家大学科技园已初步形成东营、青岛、克拉玛依一体三足的发展态势,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成立于2012年的非常规油气与新能源研究院是学校为适应全球油气发展新形势,服务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加强我国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与新能源开发利用的理论技术研究和人才培养专门成立的实体科研机构。目前研究院研究人员承担有关非常规油气方面的国家“973”课题、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油气重大专项等国家级、省部级研究项目和课题122项,在非常规油气地质评价、成储机理及储层表征、“甜点”预测、测井评价、钻完井技术、储层改造与提高采收率、储层渗流机理与油藏工程、岩石力学与地层评价、高效储能材料等方面形成较为明显的特色和优势。“十二五”期间,研发的钻井工具在西部多个油田现场使用,大大提高了钻速,节约了成本。建立的页岩油气资源潜力分级评价标准目前已经在中石油、中石化的18个油田推广应用。
【作者:刘积舜 左利云 凌大为 石彬 来自:新闻中心 科技处 科学技术研究院 国家大学科技园办公室 责任编辑:姜洪明 审核:汤平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