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学科建设概况 一、我校学科体系的主要特点 经过数代人半个多世纪的不懈努力,我校基本建成了具有了独特优势和特色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学科体系,为将学校建设成为国内著名、石油学科国际一流的高水平特色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石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 学科特色是学校办学特色的体现。我校的前身是一所石油行业院校,是伴随着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而发展的,学校主干学科覆盖了石油勘探、开发、储运、炼制与加工的全部领域,是我国石油工业上、下游学科体系配套齐全的唯一高校,具有鲜明的石油特色。而且,主要的石油主干学科化学工艺、矿产普查与勘探、油气井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和油气储运工程均为国家重点学科,居于国内一流水平。地质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等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涵盖了23个博士点,是我校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平台,博士生招生规模占学校总招生规模的70%以上,是我国石油行业人才培养的制高点。在“十五”“211工程”建设和研究生院建设中,按照“保持石油特色,用高新技术充实和发展石油主干学科,使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学科建设原则,积极探索,大胆改革,依据我国石油产业面临的新问题,引入新理论、新技术,调整传统主干学科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为传统石油主干学科注入新的活力,使学科优势更加突出。 (二)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学科间的交叉、渗透、融合是21世纪学科发展的主流,而学科的综合性和多科性是学科交叉与融合的前提。我校工科实力、特别是石油主干学科居于国内一流水平,但基础学科发展相对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也对石油主干学科水平的提高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十五”期间学校提出了“加强学科基础,重视相关理科的建设,以工带理,以理强工,滚动发展”的学科建设原则。按照这一原则,学校积极进行学科调整和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近五年来,新增1个理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个理学博士点和1个法学博士点;在新增的1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中,法学为2个,理学为4个,工学为8个,管理学为2个。进一步优化了学科分布,拓宽了学科发展基础,使学科基础更为雄厚,学科结构更趋合理,形成了多学科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 (三)服务面向进一步拓宽 2000年初,学校整体划转到教育部管理,并获准试办研究生院,为学校优化学科布局,扩大服务面向创造了良机。为此,学校确定了“大力发展国民经济建设急需的通用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以新兴学科改造传统学科,增强活力,促进发展,提高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的学科建设原则,加大了学科调整力度,增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工程力学、机械电子工程、材料学、热能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安全技术及工程等7个通用学科博士点,增设了生物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环境工程、材料工程等领域的一批硕士点,增强了学科活力,活跃了学科气氛,为培养地方经济发展急需的高层次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创设了平台,提升了学校服务地方的实力和档次,拓宽了服务面向和办学空间。 二、我校学科定位与学科建设思路 我校的学科定位是: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发展前沿,以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以高层次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学研究为目标,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基础,进一步调整学科结构,拓宽学科面,促进学科交叉,突出重点,强化优势,加强高技术学科建设。形成布局结构优化、特色鲜明、优势明显、以工为主,理、工、管、文、法、经、哲、教育相互支撑的学科体系。 我校的学科建设思路是:按照“突出特色,拓宽领域,扶持新生,创建一流”的原则,保持石油特色,加强发展石油主干学科,使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围绕石油主干学科,拓宽学科领域,实现各类学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加强学科基础,重视相关理科的建设,以工带理,以理强工,滚动发展;加强管理、人文等学科建设;重视发展新兴、交叉学科,提高学校整体水平。 三、我校学科建设目标 “十一五”期间,构建适应21世纪学科发展趋势,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结构优化、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 (1)强化石油石化特色,用高新技术提升石油主干学科,使其达到世界同类学科的先进水平。加强应用学科、新兴交叉学科和高新技术学科建设,进一步改善学科结构。建立起以石油主干学科为核心,以理工科为基础,理、工、管、文、法、经等多学科相互支撑、文理渗透、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 (2)发挥“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的优势,“十一五”期间取得3~4项高水平标志性成果,在此基础上再增加2~3个国家重点学科。 (3)以博士学位授权点建设为中心,强化学位授权学科点的内涵发展。“十一五”末,博士点达到36个以上,硕士点达到100个以上,博士后流动站在站人数达到20人以上。 长远目标是:围绕学校发展的整体目标,立足于适应国家和石油和石化工业发展需要和世界科技发展趋势,重点建设已有的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发展新兴、交叉、边缘、前沿学科和高技术学科,紧紧抓住影响2l世纪科技发展趋势的新能源和环保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与新材料技术等,采取有效措施推进文、理、工等多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和融合,大力发展新兴、边缘、交叉学科,同时高度重视加强社会急需的经济、管理、法学等人文学科和基础学科的建设,多学科相互支撑,加速建成一批国内顶尖、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名、特、优学科群,把学校建成国内著名、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 四、主要建设措施 (1)精选建设重点,保持特色与优势,提高学科水平。坚持 “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原则,集中力量,重点突破,重点建设5个国家重点学科,在坚持学校原有优势的基础上,形成更加鲜明的特色和学科优势;发挥“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的优势,创造高水平成果,以重点学科的发展带动学校整体学科水平的提高。 (2)在继续加强原有的省部级重点学科建设的同时,积极发展生物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海洋工程、环境工程、清洁能源等新兴学科。 (3)加强学位点建设。新增一批学位授权点,拓宽学科领域,带动新生学科的发展;面向全校的博士点和硕士点实行学位授权学科建设岗位责任制,以5年为一个建设周期,确定专人专门负责建设,明确责、权、利,加强考评;健全学位点建设的管理体制,加大建设经费投入。 (4)调整学科队伍结构,加强学科学术队伍建设。重点抓好主干学科及新建学科的学术梯队建设,确保重点学科有重大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