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红教授
发布时间: 2014-05-05  作者:  浏览次数: 1

 

此中有真意

——记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刘永红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4

   要么沾满油污、要么沾满粉笔灰的双手一刻也不停留,有人说他粗大的双手像田间老农的,也有人说更像车间工人的。

  他的周末,从来没有一个是全休的。只要不出差,他肯定会在办公室或者实验室。上午拜年,下午开始整理新学期的教学、科研材料,这就是他的大年初一。

  教书育人、畅游科海、管理主政,这三大块工作或许任何一项都会使人应接不暇,但在他手中却游刃有余。

  忙碌使他现在再也没看过少年时代迷恋的武侠小说,但47岁的他却可以用18岁通宵看武侠一样的激情来面对所有的工作。

  他把忙碌的工作当做一种乐趣,更作为一种幸福的追求。

  他以扎实的作风和丰硕的成果成为机械制造专家,被冠以“采油机械专家”的美誉。

  他,就是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高校十大优秀教师、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山东省教学名师、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模范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刘永红。

  东晋文学家陶渊明有诗曰:“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这是诗人寻求人生乐趣、领会人生真谛的感言。作为一位学者、一位师者,刘永红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真诚奉献着,在教学、科研、学术生涯中追寻着他人生的“真意”。

学 者

  1965年,刘永红出生在安徽萧县的一个小山村,淳朴的乡风和质朴的父母造就了他朴实和坚韧的性格,也为他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那个“到广阔的天地开创自己事业”的信念,刘永红从小学一口气冲到了安徽工学院。1988年毕业时被“计划”到萧县农机一厂,住在一楼楼梯下的“宿舍”,同来的3名大学生拿到“铁饭碗”后就开始在宿舍里舒服地打鼾。刘永红没有牢骚和抱怨,他跟着师傅从最基层的活儿干起,凭着一股拼劲,入厂半年提为技术员、一年后坐在科长的位置上。1990年,刘永红再次考入安徽工学院,开始了研究生生涯,直到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生毕业。

  依旧是为了“到广阔的天地开创自己事业”的信念,1996年,刘永红相中了位于盐碱滩中的石油大学,在他眼里,这是块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土地。学校为他搞科研提供了充足的条件,从那天起,他就在机制馆那几间房子里铺开了人生理想的画卷。

  一次,为了使他主持开发的生产线尽快投入生产实际,刘永红顶着30多度的高温、忍受蚊虫的叮咬,每天在现场连续工作十余个小时,一干就是两个多月。他在施工现场爬装置、拎大锤,对于每一个关键部位和环节都要亲自动手来完成。满脸油污的他让来找他的人甚至分不清谁是工人、谁是负责项目的大学教授。同事们调侃他是“领着一帮工人搞原子弹”。

  十几个寒来暑往,刘永红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和扎实的作风,在学术上取得诸多成就,搞出了他自己的一个又一个“原子弹”。

他主持开发的复合型腔割缝筛管技术填补了国内外空白,在复合型腔割缝筛管及其微细等离子加工技术与应用基础理论、非导电硬脆材料电火花加工技术及机理等方面取得了富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多项科技成果在国内外推广应用,已创直接经济效益10余亿元。首创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复合型腔割缝筛管微细等离子成形改性一体化加工技术,解决了目前国内外油田常用的矩形缝防砂筛管易产生砂堵、降低采油效率,以及国内外常用的割缝筛管激光加工方法不能加工外窄内宽的微细复合缝和筛管整体渗氮方法破坏管体原有机械性能等问题;建立了复合型腔割缝筛管及其微细等离子加工技术的应用基础理论体系;该成果已在国内外油田推广应用。率先发明了非导电硬脆材料双电极同步伺服跟踪电火花铣削加工技术及其数控机床,实现了非导电硬脆材料工件大表面的高效电火花铣削;建立了非导电硬脆材料工件和工具电极表面的温度场数学模型、放电蚀除坑与电参数间的数学模型、放电通道形成过程的物理模型等,揭示了其材料蚀除过程的微观机理。

刘永红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重大专项课题等近20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作为学科负责人建成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国家级特色专业、教育部石油石化新型装备与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所指导的本科生、研究生20余人先后在国家和省级科技作品大赛中获一、二等奖。

作为第一完成人获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作为第一发明人获国家发明专利17项;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SCIEI收录140余篇,被30多个国家的科技工作者他引1000余次。

  硕果累累,这是对他学术的最好概括。多年来,刘永红仿佛总是不知疲倦一般,在学术的海洋中驰骋徜徉,实验室、生产现场是他的常驻“根据地”。在刘永红的每项成果中,无一不在刻画一个孜孜求索的背影,而留给学生追赶的,是一种叫做“高山仰止”的心悦诚服。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作为教师,刘永红给研究生主讲4门课程,给本科生主讲过10余门课程,年均授课300多个学时,每年指导10余名本科的毕业设计。所培养的博士生的学位论文在两岸四地机械工程学科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审中获上银科技铜奖,一篇论文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

  教书育人,在他的心中总是如此快乐!

  “学生们不喜欢课本上的死知识。做老师的就得给他们想听的、需要的、有用的东西,比如与实践相结合的,领域内最新的理论和观点。”刘永红认为把理论教学和工程意识、创新能力相结合,这对于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思维具有深远的影响。在刘永红的课堂上,经常会发生激烈的讨论,他常把在科研实践中遇到的难题摆出来,要求学生用所学理论提出解决方案。教学研究成果获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

  为了上好课,刘永红甚至会花20多个小时去准备一节课。当学生在课堂上看到刘永红旁征博引、深入浅出激情授课而连称“过瘾”、“解渴”时,或许并不知道老师课前花费的无数苦功和良苦用心。

  大学生参加科技活动和大赛,需要指导老师时总会想到他。不仅因为学生都知道老师连续多年获得全省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优秀指导教师和胜利育才奖。更因为他总是有求必应,对于学生的科技交流活动,只要不出差他总是每叫必到,临走还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拍拍胸脯:“有需要的话随时找我。”

  “我喜欢和学生在一起,他们的新思维、新想法,让我感觉自己很有活力。”一提及学生,刘永红的眼神就闪烁着幸福、兴奋的光芒。

  在学校任教的十几年,无论酷暑寒冬,他的研究生发现老师常常比他们到工作室还早。“经常是上午过来指导,下午又过来督促,晚上还会打电话询问进度。”几个博士生笑着“诉苦”,他们早已习惯了老师多年的作风。

  “参与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一项‘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重大项目,在国际权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9篇,均被SCI收录,获国家发明专利5。”这不是对某个老师的介绍,而是刘永红的博士生蔡宝平的成绩,他刚刚被评为学校十大学生标兵并获山东高校十大优秀学生提名奖。

  在蔡宝平的眼中,老师不仅在做学问上言传身教,更在做人上以其高风亮节为学生树立了值得追随和学习的榜样,“我们都在为了成为他那样一个人而不断努力。”

  “从中专生到被保送研究生,从听不懂汉语到用英语与老外流利对话,从研究汽车电路短路烧坏到获得第六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这是刘永红的另一位学生维吾尔族小伙艾白布·阿不力米提,他也有一系列的科研成果。

  艾白布第一次见到刘永红就深深喜爱上了这位平易近人老师,老师的学术精神和职业道德感染了艾白布,正是那次关于“高效双向抽油机”思路的交流,改变了他整个大学时代乃至学术生涯。现在即将成为刘永红研究生的艾白布每当提及老师对自己的影响仍感慨不已。

  而其实像蔡宝平和艾白布这样感慨的学生每年都有不少:

  “老师并不富裕,可当我们申请科研经费时,他就像个富翁,只要认为理由充分,不管是否能出成果,只要认为能锻炼,他总是给机会。”

  “他虽然忙,但从来不以忙拒绝学生,对待学生的问题他从来不说‘不’。”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君子一乐也”。目前刘永红麾下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22名,任教18年以来由他亲历授课的学生更数以千计。但是,无论他的身上有多少耀眼的光环和炫目的荣誉,对于刘永红的学生来说,他永远都是那个和蔼可亲、有时候甚至有点唠叨的老师。

    作为山东省机械电子工程重点学科负责人、教育部及山东省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特色专业负责人、山东省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负责人,刘永红心里一直琢磨着怎么促进学科发展。他认为,学科的未来和希望在年轻人,应该尽可能多地给青年人创造机会,发掘他们的潜力,促进师资梯队和科研团队的形成。在年轻人看来,各方面都取得突出成绩的刘永红,俨然是令他们仰慕的一棵“大树”,而刘永红却更喜欢做一枝树杈,并乐于为年轻教师跑前忙后。“我们的学科就像是一棵‘树’,一棵小树苗产生不了多大影响,但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勇于成为一枝树杈,那我们的学科就能成为一棵参天大树。”

  “此中有真意”,这是陶渊明无需辨言的感慨。在刘永红看来,教学、科研、学术中更有值得他一生追求的“真意”,一种对真理、对人生痴迷追求的精神境界。以创新的思维攻关,以严谨的态度科研,以无私的境界育人,以不倦的精神求索,刘永红正是这样,诠释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学者风度,什么才是所谓的大师风采。

版权所有: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学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地址: 青岛市黄岛区长江西路66号    邮编:266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