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军教授
发布时间: 2014-05-05  作者:  浏览次数: 1

 

人无信不立  学无信不兴

——记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科技处处长、教授姚军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4

作为教授,他是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国家创新引智基地负责人、山东省创新团队负责人、油气田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学科负责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成员,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是“大腕”;作为老师,他是国家精品课负责人、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培养的40多名研究生成长迅速,在校园BBS上受到大学生热捧,是“良师益友”;担任院长期间,他带领的石油工程学院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成为全校首个年度科研经费突破亿元的单位,是“龙头”;作为无党派人士,他是中央统战部党外知识分子信息联络员、山东省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副会长,校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会长。

他就是姚军,现任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科技处处长,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油气渗流中心主任,二级教授、油气田开发工程专业博士生导师。

 

不懈追求——学术研究之基

姚军说,“大学之基在于有大师、有大成果,只有不懈的科学研究才能体现创新水平,站到科学顶峰。”他这么说,更是在30年的科研工作中这样实践的。

他主要从事油气渗流理论及试井、碳酸盐岩油藏开发理论与方法、低渗透油藏开发理论与方法、智能油田等方面的研究,形成了中高含水期油藏试井解释方法、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开发理论和孔隙级微观渗流理论等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与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学院、A&M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共建孔隙级流动模拟研究中心,油气渗流中心走在了全校科研实体化建设的前列,在国内外具有较大的学术影响力。

他曾应邀参加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主办的“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作题为“页岩气开发中的关键力学问题”的报告,受到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目前他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基金委会评审组成员,中国力学学会流体力学专业委员、渗流力学专业组副组长,国家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成员,《中国海上油气》、《中国石油大学学报》、《油气地质及采收率》、《复杂油气藏》等编委。

近年来,他先后承担973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3项,863重大项目1项,国家油气重大专项6项,三大公司项目40余项,发表论文200余篇,被三大检索收录126篇,出版专著6部(其中英文1部)、教材5部。研究成果获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2011年完成的特低渗透油藏有效开发非线性渗流理论和开发方法及其工业化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评审专家给出了这样的评价:“该项目技术难度大,创新性强,开发理论和技术方面都获得根本性突破,取得了原创性成果,实现了特低渗透油田的有效动用和高效开发。属国际先进水平,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推动了油气田开发技术的进步。”

荣誉中、光环下,他没有停滞,而是紧扣国家“十二五”规划,开始了页岩气非常规资源的研究。假期中,他与同事们一道分析资料、外出考察、现场实践,在页岩气藏的渗流机理、页岩气井测试资料解释方法、页岩气井产能评价及预测方法等方面形成了研究特色。先后参与中石化“四川及周缘地区页岩气钻完井及压裂技术”及“中海油页岩油气区勘探开发关键技术研究”等两项国家重大专项研究课题。功夫不负有心人,由他负责的“页岩气藏开采基础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最高级别——重点项目的资助。

他还常说,“吃水不忘挖井人,自己的发展离不开油气田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学科的支撑”。作为学科负责人,他与团队一起搞规划、凝练方向,为大家搭建发展平台。经过“211”三期建设和教育部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该学科已汇聚多名国家级、省部级人才,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学科实力不断增强。获批“油气田开发工程国家创新引智基地”、“油气田开发山东省优秀创新团队”等。

 

育人不悔——教师立身之本

1964年,姚军出生于沂蒙革命老区的山东平邑,父母深知要让孩子们有出息、要上学,父辈的谆谆教诲、言传身教在他身上打下了吃苦耐劳、淳朴善良的深深“烙印”。1980年,16岁的他带着梦想与追求,考入了华东石油学院采油工程专业,四年的大学生活,他忙碌在自习室、图书馆,从老一辈教师的身上他开始懂得了对待学业要勤奋严谨,靠着不懈的努力,他以优异成绩毕业后留校任教,35岁成为教授,2002年评为博士生导师。熟悉他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评价,“为人务实、做事严谨、懂得尊重他人”。

1984年走上教师岗位,他给自己立下了一个规矩便是“站住讲台”,无论日常工作多忙都要给本科生上课。从给老教师助课、到自己上课,再到给硕士、博士上课,他不仅会对教学内容“吹毛求疵”,更会潜心研究教学方法、教学技巧,听过他课的学生都会说,“听姚老师讲课好像在吃一顿大餐,津津有味、回味无穷”。《油藏工程》是全院首批校级、省级及国家级精品课程,而作为课程负责人的他,在建设过程中倾注了大量心血,带着课程组教师靠酷暑、熬寒冬,研究教学大纲、整理教学内容、完善教材建设,教学改革与建设的成果获得了中石油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作为研究生导师,他十分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研究能力的培养,与英国赫瑞瓦特大学、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进行研究生联合培养,输送多名博士、硕士赴国外学习深造,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以他为负责人的油气渗流中心,重视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从数理化及力学等基础学科吸纳多名优秀研究生,已培博士21人、硕士42人,指导的学生5人获省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他也获得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

对待学生,他更是无微不至,经常组织爬山、打球、节日聚餐等活动。每年研究生找工作,他总是帮学生出主意、想办法。“柔和的眼神投注在每个学生身上的时候,我真的感动了,那不是简简单单老师对于学生的情感,他就像我们的父亲”,这是2012年元旦校园BBS上发帖中一句话,这个以《姚院长和我们的故事》的帖子,讲述的正是他作为石工0912班班主任与大学生交流的故事,成为校园论坛的热帖。

 

科学管理——学院发展之源

众多的头衔没有让他满足现状,而是不断学习借鉴、吸纳融合,弘扬老一辈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将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理念运用到学院工作中。

理念引领方向,思路决定出路。2010年底,他作为石油工程学院院长赴澳签订联合培养协议期间,深感学院在国际化发展上的不足,回国后,该院率先成立国际事务办公室,负责学院在人才引进、专家讲学、学生联合培养及学院外文文化建设的组织协调。并组织修订了《教职工岗位考核办法》,将“组织承办、出国参加国际会议,研究生出国联合培养等”作为硬性指标写入其中,力促开放办学,学院的国际化发展走在全校前列。

他还十分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带头指导和帮助青年教师,吸收加入团队,毫无保留地公开自己的教学心得和电子教案。油田化学系范海明老师2010年从北京大学博士毕业后来该院工作,姚院长给他做“教学指导老师”,主动与系里沟通,将其推荐到“泰山学者”康万利教授课题组,目前已成功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参与到了国家863973、油气重大专项的研究中。

学院党委书记张卫东曾这样评价,“姚院长是一个追求卓越的人,管理经验丰富,他始终都在思考学院的发展;他懂得放权,用人之长、胸怀宽广,能包容、尊重他人;他为人谦虚,成绩都会归为大家,责任都往自己身上揽”。他十分注重文化与理念的提升,与班子成员一起凝练了“学者、学科、学术、学风、学生和谐相生”的理念,大力实施“强化传统石油特色、发展海洋工程、开拓新能源领域”的学科发展战略,着力加强内涵式、可持续发展,各项事业成效斐然。

“十一五”以来,该院先后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多名教师成为长江学者、百千万人才、杰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国家层面人选,获批教育部国家创新引智基地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山东省创新团队1个;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一级学科全国排名第一,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精品课2门;建有国家级、省部级研究机构16个,获国家科技进步奖6项,2项目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科研经费连续两年突破亿元,2011年达到1.26亿元;国际化步伐不断迈进,与英国赫瑞·瓦特大学、美国怀俄明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和科廷大学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参政议政——服务社会之责

作为山东省政协委员,他参政意识强,注重联系群众,调查研究,尤其关注高等教育、能源事业以及我省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将自己的思考,形成高教改革、环境保护等多份议案,得到了上级肯定,体现了较强的社会活动和组织协调能力。2009年,姚军被推选为学校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会长。多年来,他注意发挥联谊会班子的核心作用,多次组织开展交流联谊活动,开展节日慰问,关心会员思想、工作动态,并在学校“十二五”规划制定、助推蓝黄区域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积极组织建言献策等活动,有力地凝聚了大家的心气,发挥了很好的教育引导效应。一段时间来,一批优秀的党外知识分子不断涌现,在建功立业、建言献策方面形成一个比学赶帮超的局面。20118月,他还受聘中央统战部党外知识分子信息联络员,通过向中央统战部报送信息,积极建言,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2013年,姚军教授卸任院长职务,并在学校科技处处长这一新的重要岗位上,开启了新的征程,有理由相信,在他的带领下,学校科技工作必将开创新局面,实现新跨越,迈上新台阶。

版权所有: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学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地址: 青岛市黄岛区长江西路66号    邮编:266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