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风建设”系列评论之一:大德之于大学
发布时间: 2012-03-06  作者:  浏览次数: 1

《大学》开篇第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其意思是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这里的大学虽然与当今的大学不是同义,但也有高等教育的意思。两千多年前的儒家经典已经指明了大学的精神使命和追求。清华老校长梅贻琦曾说,大学要为社会秩序和民族文化建树新风。大学是大德的载体,大学承担着崇高的道德使命,大学有义务培养有道德素养、有精神追求、有崇高境界的人才,有义务传播科学知识,传承道德风尚。
  大学之大在于大师,大师之大关键在大德。教师是学生的引领者,学生们能否明辨是非,升华思想,教师责无旁贷。教师做不到道德清明、学术端正,学生自然上行下效。正所谓本正源清,教师有责任有义务为学生为社会树立大德楷模。近期教育部下发的文件《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指出了在高校教师及学生的教学与科研活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急功近利、浮躁浮夸、抄袭剽窃、伪造篡改、买卖论文、考试舞弊等不良现象和不端行为时有发生,严重破坏了教书育人的学术风气,也造成了极其负面的社会影响。大学应是纯净的学术圣地,一所大学教育的成败集中体现在她的学风上,当大学的整体学术风气滑坡,道德水准下降,道德失范时,大学又何谈传播科学知识,传承道德风尚,又如何能够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大学、大学教师、大学生是三位一体的,大学要树立大德之风,离不开这三者的努力。作为学校,要制定严格的学术行为规范,加强监督和处罚,不能单纯以论文数量、科研项目论人才,要树立崇尚师德、尊师重道的道德氛围,涵养求真、创新、务实的大学精神,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作为教师要有对学术的敬畏之心、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之心,要有自律意识,悉心问学,潜心治学,以教书育人为神圣的使命,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学生要树立崇高的理想,摒弃功利化思想,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自我塑造高尚人格。
   山大校长徐显明在一次采访中说:判断一个国家的道德水准,不是看他的监狱,而是看他的大学。大学的大德,不仅仅在于其本身的风清气正,更在于其知识、思想、精神对社会和时代的引领,所以大学要摒弃一切虚假和急功近利,要创造和传承真知,切实树立起大德之风范。

版权所有: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学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地址: 青岛市黄岛区长江西路66号    邮编:266580